中国汉族丧葬习俗
中国汉族丧葬习俗中讲究“重殓厚葬”,同时中国中国汉族丧葬中也包含着很多民间的迷信说法及习俗忌讳。丧葬也分为殓、殡、葬三个阶段举行,相关的内容就来看看以下文章吧!
中国汉族丧葬习俗
中国汉族丧葬讲究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
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小结:相比其他各个民族和其他国家的葬礼来说,汉族的葬礼可以说是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当然导致葬礼习俗的不一的主要原因还是文化的区域性,对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葬礼习俗我们也是要起着尊重的态度来对待,切不可抱有不友好的态度。
中国汉族丧葬习俗步骤
过去民间习俗认为,凡享有50岁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算寿终,称之为“喜丧”,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白喜事”。到了近现代,七八十岁才算寿终,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今天的人们认为80岁以上才算是寿终正寝。对于这种正常的死亡,家人早有准备,儿女子孙都要在死者临终前日夜守候,称为“送终”。当地有“人死时,子女谁守在身边送了终,谁才是真儿女”的说法,显然是“百善孝为先”的孝悌文化的俗化。
寿衣,当地俗称“装老衣”。旧时,人到了六七十岁时,就要自己缝制寿衣。自己没有能力缝制的,子女为其缝制或预先购置。
人在临终时候,亲属为其剃头、洗脚、穿戴“装老衣”(寿衣)等,俗称“装裹”、“装穿”。有的地方则在咽气后进行装裹。装穿时,还要呼唤着“爹(妈),给你穿衣裳,穿上衣裳再上路”。未咽气穿上寿衣时,不穿鞋,只待咽气后,才将鞋穿上。所谓,一穿鞋就“走了”。“装老衣”包括内衣(子)、单衣、夹衣、棉衣,据说穿得越厚越好。当地讲究。一忌穿戴有皮毛的衣服、鞋帽等。传说怕下到阴间脚底长毛变为墓虎重返阳间伤人,“着毛变畜,错胎转生”。二忌穿白色的衣服,白色如同一块冰,背在背上是不吉的。三忌穿黑色的衣服,怕后代绝子绝孙,即“黑门”。四忌穿缎,因“缎”与“断”谐音,害怕断了根,绝了后。寿衣的颜色基本为紫、蓝色。没有扣,都用带系,表示后继有人。男性头上要戴一顶兰色的帽子,帽顶上要用红布做成桃疙瘩,用来驱除煞气,这样,对子孙有吉祥之意。鞋必须是布底,底上贴莲花,表示脚登莲花,修成正果。民俗有“脚登莲,上西天”等说法。无论在哪个季节去世,寿衣都是冬装。穿“装老衣”时,不许亲人哭泣。同时,要马上把窗子打开,让煞气往出走。所谓“煞气”,迷信指人死后的灵魂,当地人称为“殃”。据传,人死后,其“殃气”要从室内的某一孔道出去,有从窗户出去的,有从门出去的,有从门头窗出去的,还有从烟道出去的。如殃气出不去,则对家人不利。
死者咽气后,没有合眼的,要将其眼睛合上,称为“揞眼”,没有闭嘴的,要将其嘴合住,称为“合口”。
给死者装裹好后,还要将一枚硬币塞入死者口中,俗称“口含钱”。这一习俗在上古时即有,只是那时所含的是玉而不是钱,故称之为“琀”。最后,要在死者上衣袍袖口内装好“打狗饼子”,然后用麻纰把袖口和裤腿扎住。
“打狗饼子”是用白面做成并在锅内烤熟的小饼。装“打狗饼子”是有讲究的,其数量是与死者岁数相等的小面饼,另外再加两个稍大些的饼,称做“天一个,地一个”。如死者终年72岁,就需要74个。“打狗饼”的作用是亡者喂给阴间的狗的。据传,亡者的灵魂下阴间冥府报到的路非常曲折,还要经过二座桥(金桥、银桥),途中有很多的拦路狗和屈死鬼要钱,于是,亡者便边走边扔小饼,一直到阎王殿为止。
最后,孝子们要立即戴孝。直系儿子儿媳、孙子孙媳均为重孝,即用白色粗麻布制作的不缉边的孝衣(即五服中的第一服“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