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为何又叫敬老节
作为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其实还有很多的别称,它还称为敬老节、老人节等节日,这就让大家比较好奇重阳节为何又叫敬老节,重阳节为什么叫老人节,重阳节的时候可以给老人准备些什么呢,接下来大家就随小编一起了解看看~
重阳节为何又叫敬老节
敬祖——重阳是中国四大祭祖节日之?
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死去的先人,其中有着多重心理作用,其中至为重要的一种,便是受儒家影响,饮水思源,因孝敬而祭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中国普遍采用的仪式。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在重阳节这天,很多地区有祭祖的习俗,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家族观念和祭祖观念在现代化进程中正日渐淡薄。这让现代人失去的,是“家”所蕴含的最温情也是最根基的凝聚力,以及人们精神世界的沉淀和厚重。
敬老——重阳日还是新时代中国的“老人节”
九九重阳,九九与“久久”同音,自然容易被赋予长久长寿的含义,西汉时候人们就开始在此时设宴求寿。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这可以说是重阳节在新时代中国的新表现形式,将重阳节的意义,从先人转向了今人,从历史转到了当下。
孝道——重阳是对中华孝传统的一大承载
对于重阳节的意义,将中华敬老传统加以深化和外延,发见的正是作为中华传统根本之一的孝道。你的父母或长辈也许还没成为老人、不需要敬老,但孝道却仍然需要。如今中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国家养老不可能,家庭养老是唯一的出路。莫非只有等到老去那一天,子女不管不顾、凄凉等死之时,才会明白孝道的深意?
感恩——重阳中包含最大的普世价值
将重阳节所蕴含的深层内涵进行最大化地推而广之,所得到的最广泛、最普适的价值,便是“感恩”。由祭祖、敬老、孝亲开始,感恩的精神更是能够遍被所有人中,所有的善心、善意和善行。感恩的关键在于回报意识。回报,就是对哺育、培养、教导、指引、帮助、支持乃至救护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并通过自己十倍、百倍的付出,用实际行动予以报答。
重阳节,一个承续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中国人美好的节日,不应再被现代中国人所忽略。其中蕴含的传统、内涵和价值,更应为人所真正认知并深深铭记。重阳节是一个传统节日,但重阳节的意义,却是永恒的。
它为何又叫“重九节”?
重阳节还有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说法。按照汉代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所以叫重阳节。
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便提到“(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祀的活动,感恩上天、祖先。
汉代,重阳节的内涵进一步发生变化。《西京杂记》中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祈求长寿也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南北朝,《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文中提及的“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祝丰收的宴席发展而来的。到了这个时候,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唐代,它被定为正式节日。此后,重阳节的习俗内容不断扩充、丰富,流传至今。
重阳节由来的另一种可能
有意思的是,重阳节的由来还有其他说法。在《重阳节民俗漫话》一文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俗专家萧放曾提到,九月节俗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
这里,“大火”指的是大火星。《夏小正》称“九月内火”,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大火”在季秋九月隐退,令将其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严寒、漫长的冬季,就要来了。
古代的生产水平相对落后,严冬往往意味着寒冷和食物的匮乏。当大火星隐退,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祀仪式。
此类祭仪的具体流程,如今已经几乎不可考。但仍可寻觅到蛛丝马迹。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日,宣晴。人家用赤豆饭祀灶”,“灶神”即是家居的“火神”。
萧放表示,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已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葛洪《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已,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重阳节为长辈做些什么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