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结婚的习俗 讲究门当户对明媒正娶
客家作为汉民族的一支民系,其婚嫁习俗基本保留了中原汉族之古风,乃是喜事中最隆重之礼仪。下面就具体来了解一下客家人结婚的习俗,客家人的传统婚姻观念在较长的历史里,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儿女婚姻起主宰作用,一般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明媒正娶”,婚姻形式以“嫁娶婚”为主,即男方向女家求婚。
客家人结婚的习俗:六礼
客家的宗族兴盛和传宗接代观念强烈,由于历经流迁,客居异乡,为谋求生存的特殊需要,不能不重视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家业兴旺寄托多子多孙的希望,倘若没有生育儿子,就招赘婚即招女婿上门,以使香火后继有人。客家妇女的家庭地位比中原妇女要高,因为自中原南迁后的客家妇女从事家务和参加劳动的能力较强,受到父母及客家群体的重视,所以婚礼要讲究排场,嫁妆也要丰厚。客家人同姓不通婚,同族更不联姻。
“礼须六礼之周,好合二姓之好”这是客家人婚姻必须遵守一个重要的礼节,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就是古代“六礼”,为此,客家人结婚始终以古代“六礼”贯穿婚姻礼仪全过程。
其纳采即是男方初凭媒人议定具送求婚礼物给女方,此接触之初,还不一定完全同意,因此也叫试纳。问名是男方派员持求婚者姓名及出生年月日时【即庚书】随媒人往女家,女家用主人出迎的入受仪式;女方以其姓氏及出生年月日时庚书具复。并将纳采与问名合俗称“传庚”。纳吉是以年庚卜得吉兆后,男方备礼通知女家,婚姻既定。纳征也称纳币,即纳聘,俗称送“聘金”。请期是请女方同意婚期,实与纳征兼而行之,俗名之为“过聘”。亲迎则是男方前往女家迎新娘于归。
古之六礼,行礼庄重,且每礼附加细节,手续繁琐,且每礼必具书贴往来。客家人视婚娶为养子孙传宗后的根本大计,故如此注重且共循上述“大礼”。可想而知,客家人毕竟是经历大流迁的移垦民,饱尝过流离失所饥寒交迫之苦,徙至南国他乡也常为温饱所困,故偏重信义,不重繁文缛节,逐渐将古“六礼”舍繁就简,多加变革。“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何况客家地域广阔,大部分居处在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再加上数千年婚姻演变,自然各地有些差异,但主要表现也只是沿袭古礼的程度不同。
客家人结婚的习俗:婚礼
婚礼之行,新郎要按时辰去接新娘,带一个小男孩子去叫“压轿”,即使是自由恋爱的也须找个伐柯人同行。这时候的新郎,身上不能带钥匙、指甲剪等“铁器”。
婚嫁的风俗对新郎要求未几,对新娘的要求就多了:在出嫁确当日,新娘不能吃外家的饭,表示不吃两家饭(从一而终);走出家门到上轿,是绝对不能回头看的,这时候能哭出来,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安慰;上轿之前,新娘的兄弟姐妹还要进行“抽姊妹带”的典礼;新娘的衣服上别上缝衣针(利器),表示“利是”;做母亲的会让女儿反穿亵服,据说这是表示忠诚于爱情毫不“反骨”;新娘下了轿,必需由有品德、多子的妇女扶着新娘进洞房,叫做“牵新娘”,经由大门时,新娘还必需跨过燃烧的秆火避邪。
假如这时新娘已经怀孕,还要叫人扛着一架梯子跟随,这也有一个叫法“时来运来,娶个老婆带梯来”,客家话中“梯”、“胎”同音,意为上梯步步高;迎回新娘的时候,公公婆婆要回避,等星星亮了或第二天才可以相见;喜宴上,新娘最大,因此宴席上的鸡头是不能吃的,由于那是“凤头”;假如宾客不小心打破了碗,主家会很小心地把碎片逐一拾起,用红纸包好放到厨房里去,主家的白叟不求全宾客,就算宽容了。
增补一点:新娘的嫁奁里,一定会有两条甘蔗,表示双双对对、甜甜美蜜、从头到尾,新娘在上轿前,要坐在一个土话叫“母栏”的很大的竹盆里面,由一个“梳妆新娘的”妇女主持进行打扮梳妆。据说跨进竹盆时,知道自己从此离开生已养已的家,成为另一家的人,一刹那心情的滋味,至今无法表达。“梳妆新娘的”一边梳妆一边还要说吉利的话。
梳妆完毕,大家一涌而上包“上轿钱”给新娘,上轿的时候,由“梳妆新娘的”执一个米筛,象伞似的开在新娘头上,里边放着新娘袋,袋子装满了青青的“长命草”,其中意义,不问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