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神过小供奉什么好,过年院里摆放供神仙的供品是什么
你这样问,就是不懂得供品的原理。我给你普及一下供品的知识吧!
——供品千万不要放肉!凡神佛供品,都不要放荤腥之物,否则不仅损坏神佛修为,还增加自己罪孽。我把十供养解释给你听:
——一般来说,佛教里的供养有很多种,譬如法供养、财供养、观行供养、三业供养、千僧供养等等。但是我们这些俗人,只知道用财供养,最普及的是财供养里面的十供养,即用香、花、灯、水、果、茶、食、宝、珠、衣等十件物品对佛供养,都有一定喻示的,如香象征戒香,花象征美好,灯象征光明,水象征清净,果象征佛果,茶象征清醒,食象征饱满,宝象征财富,珠象征希有,衣象征庇护,等等。所以佛不需要什么佛对什么供品,而是你以十供养以及恭敬地心去供养任何一尊佛,他们都会欢喜收受的。但凡供养,即有福报。阿弥陀佛!
——由上可知,佛菩萨尚且欢喜这个,何况财神、祖神及其他神仙呢?因为神仙是六道轮回里的天道里的人物,而佛菩萨是已经超越六道轮回的圣人,所以供奉佛菩萨的东西,对这些神仙都是适合的。你说的“奶奶”、“***”之类的,也属于此类。
过小年时祭灶王,为何向他供灶糖
灶王,俗称灶王爷,也称灶神。
灶神是掌管人们厨房事务之神,并负责保佑一个家庭的平安。另外,灶神还有一个职责是监督人间善恶,并每年向玉帝汇报一次。
灶神的起源很早,夏代时,灶神已是民间广泛供奉的大神。灶神的产生,大概与早期人们对火的崇拜的有关。
后来,人们逐渐将其人格化,产生多种关于灶神来历的传说。 一 说灶神乃是炎帝所化;另说则认为其为黄帝所化,等等。
炎、黄二帝一向被尊奉为华夏文明的祖先,被拉到灶神的位置上,也可见灶神在早期社会中的尊崇地位。除此之外,流传 最广的一种说法则是认为灶神是一个叫张单的人死后所化。
传说很早以前,有个叫张单的农人,他有个美丽的妻子和6个女儿,却没有儿子。 一天晚上,张单与妻子一起玩游戏,因为输赢吵了起来。
越吵越凶,张单开始怪罪妻子没有 生儿子。妻子觉得委屈,便收拾东西要走。
张单虽然心里想挽留,但因为倔强,就任由妻子离家出走了。过小年时祭灶王,为何向他供灶糖?张单的妻子无处可去,最后流落到了一个贫穷的老太太的住处,老太太收留了她。
因为张单的妻子本身带有福气,几年后,老太太家竟然成了富有人家。几年来,张单的妻子一直很惦记张单和女儿,她托人到家中打听家里的消息。
没想到她离家不到一年,张单便很快穷得卖了土地和房屋,带着女儿流浪去了。一天,张单流浪到了妻子的家门前。
妻子一下认出了他,悲喜交加。 但为照顾张单自尊,便没有相认,而是让下人带他们到厨房用餐。
用完餐后,张单得知女主人便是他妻子,羞愧难当,当场撞死在了炉灶上。玉皇大帝知道此事,很同情张单,便派他当灶神。
让他监督人间夫妻的对话,以免他们再发生类似的事。后来灶神职责逐渐扩大,干脆家庭中所有的事情都要向玉帝汇报。
据说灶神每年小年,也即腊月二十三要上天庭汇报人间善恶。于是人们便要在这天祭祀他,为他送行。
表面上说是送行,其实是算计他。供奉的食品中多是一些糖,称为灶糖。
目的是为了粘住他的嘴,使他到天庭上无法说话,也就无法向玉帝打小报告了。
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民间习俗有哪些
小年最主要的习俗就是祭灶; 民谣:“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
说的正是祭灶神。小年这一天除了供奉糖瓜、糕点,还要换灶神画像。
过“小年”,是传统习俗,北方多选在腊月二十三,南方多在腊月二十四。小年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
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就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
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
过小年祭奠灶王爷有什么用处
过小年,是在农历十二月(腊月)二十三, 这一天最主要的风俗就是祭灶。而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 揭开序幕的。
民间传说灶神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因贫困而死;玉皇大帝哀怜他,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派他到人间作督善之神,负责管理各家的社火。每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天汇报,除夕日返回人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所以民间最为重视灶王的来历,认定它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腊月二十四日都要去朝奏玉帝,报告所住之户的善恶言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
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旧时,祭灶一俗在我国十分普遍。称为“送灶”或“辞灶”。时间多选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
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农历腊月小年为什么要吃饴糖
农历腊月小年吃饴糖是一种风俗。
北方有着“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的民谣,南方流传着“家家户户买饧糖,廿四黄昏祭灶王。家长家娘密密拜,俱求好话奏天堂。”的诗词。
旧时,家家厨房里,都供奉着灶王爷神像。神像两边的对联是:上天言好事,回宫保平安。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
它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看着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坏事都详细记录下来,到了腊月二十三日就回转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各户的善恶情况,到了腊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间,根据玉帝的旨意惩恶扬善。
所以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日都要祭灶,并把饴糖供奉灶王爷,他老人家甜甜嘴,并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上天言好事,回宫保平安”。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
而腊月二十三糖果祭灶,形式热闹隆重而又风趣幽默,所以这一天又叫“过小年”。这小小的糖果,充满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饴糖也叫麦芽糖。
麦芽糖,顾名思义,麦芽是生产这种糖时必用麦芽。蜂蜜、蔗糖和麦芽糖是中国古代三大主要甜味原料。其中,人们生产以及食用麦芽糖的历史尤为古老。
相传,麦芽糖的生产始于殷商时期,初名“饴”,这也是为什么麦芽糖也叫饴糖的原因。《诗经·大雅·躲》中有这样一句话:周原朊朊,堇荼如饴。这句诗的意思就是说:周原这块土地多肥美啊,象堇荼这样的苦菜也长得像糖那样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