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十三种定情信物浅说
人之生也,存之大者;生存上也,互结系之;物为结起,情系伉俪。中华民族就是在这样的人文气息里繁衍生息,不断长大,是我们的民族洋洋洒洒走了五千年。看看这些定情信物,凸显中华民族的有情有义和美好向心,一物一事的凝聚、结晶,照亮着人们战胜自然和战胜自己坚忍不拔的前进历程。他们的伉俪在情感中共同担当,完成和抵御人们祈求和要达成的目标;在共同协作、支持和齐力中又加深了情感的依赖和慰藉,是人类不但完成繁殖,更重要的是完成一个又一个的战胜,使人类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我们今天的文明是来自他们的不断探索和积累,我们不光是享受老祖先的财富,我们一样担负着继续探索和积累的责任,是社会和人类走向更加文明和美好。
1、同心锁:伉俪曾盟金石约,生死誓结同心锁。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善良的女孩和的忠厚的后生相爱了,可是做商人的父亲不想让女儿过穷苦的日子,偏偏把她许给官家的公子。婚期来临的时候,后生勇敢地抢出了新娘逃到了山里。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之际,他们挽着手从山上飞身跳了下去,后人寻找它们的时候只发现了两把锁在一起的石锁。
这是一个美丽的寓言,一个虔诚的祈愿,一个永恒不变的承诺。将一对相爱的恋人名字刻在锁上,将两个人的心紧紧地“锁”在一起,默默无语中已经倾注了自已的爱的同心锁,锁上了,希望一辈子也不打开。去过黄山的情侣们一定不会忘记买一把同心锁,锁在山上,然后一起把钥匙扔进深渊。
2、红豆: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传,古时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于高山上的大树下祈望,因思念边塞的爱人,哭于树下。泪水流干后,流出来的是粒粒鲜红的血滴,血滴化为红豆,红豆生根发芽,长成大树,结满了一树红豆,人们称之为相思豆。
红豆作为相思寄托之物,古已有之。送一串许过愿的相思豆,会求得爱情顺利;婚嫁时,新娘会在手腕或颈上佩带鲜红的相思豆所串成的手环或项链,以象征男女双方心连心白头到老;结婚后,在夫妻枕下各放六颗许过愿的相思豆,可保夫妻同心,百年好合。目前,相思红豆饰品风靡南国,时尚女性以佩带红豆精美饰品为荣,男女恋人纷纷为对方选择相思红豆饰品表达心中的爱意。
3、梳子:结发同心,以梳为礼。
我国古时候,送梳子代表私订终身,有一辈子都要纠缠到老的意思。
女子出嫁前,家人为其梳头时也有云:“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愿,也有爱意的传递。因此,不少地方有了情人之间送梳子的习俗。
梳子到处都有卖,也有一些专卖店如谭木匠等,算是如今最容易买到的古礼了,这个元宵,不妨也去买一把梳子情人节礼物,跟心爱的女友结下白首偕老的约定吧。
4、罗帕:帕出佳人分外香,天公教付有情郎。
罗帕是较为私密的东西,古代多用于传情,带着说不清道不尽的缠绵之意。“有女子,手执罗帕,巧笑嫣然”,想那女子,伫立于万花从中,借着帕角的飘忽,暗送秋波,既掩去露齿的尴尬,又平添了几分娇媚,让人怜爱之意顿生。
再加上这个“道具”质地轻,使用频率高,特别容易掉落,古代的典故中,不少青年男女都是通过拾到罗帕而认识,随后相恋。
5、香囊: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香囊又称香包、香缨、香袋、香球、佩伟、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据《礼记.内则》:“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就是说青年人去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衿缨”即编织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
《晋书.贾午传》中记载了贾充的小女儿贾午与她父亲贾充的幕僚韩寿相恋的故事。幽会时贾午以西域的香料相赠,不料上朝时韩寿身上的香味被贾充察觉,他猜到了事情的原由以后没有责怪女儿,而是让女儿嫁给了韩寿,并因此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这西域之香应该由贾午装在自己亲手做的香囊里相赠,才不算辱没了贵重礼物和女儿家的一番情意。《红楼梦》里林妹妹也曾给宝哥哥做过香囊,一针一线都凝结着她的情思。有一回写黛玉误会宝玉把她送他的香囊送了人,赌气把正在做的另一个剪了,香囊却是宝玉贴身戴着,怎么会送人?当芳华不再、红雨落尽的时候,见香囊犹见伊人,却只怕宝玉已是不忍再看了。
6、玉佩: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玉在中国的文明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五经通义》说玉“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孔子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认为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的品节。《诗经》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句。古人给美玉赋予了那么多人性的品格,以至于到现在人们仍将谦谦君子喻为“温润如玉”。
“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以示人有所属,所以《诗经》里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恋恋不舍地与其束结罗缨,这就是“结缡”,它后来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清闻人倓《古诗笺》中把“美玉缀罗缨”解释为“以玉缀缨,向恩情之结。”古代女子为心仪之人的佩玉结缀罗缨,心意昭昭。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写宝玉和黛玉怄气,将颈上的通灵宝玉一把拽下又摔又砸,惹得黛玉大哭,袭人劝宝玉“你不看别的,你看看这玉上穿的穗子,也不该同林姑娘拌嘴的。”一句话又让黛玉伤心不已,顾不得病抢过玉来,用剪子将自己给宝玉结的穗子剪成好几段。一对痴情的人何苦这样相互折磨,其实林妹妹的一番情深都在这玉玦上,宝哥哥怎么会不知道?
7、缠臂金: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绾臂双金环”指臂钏,又称缠臂金,这是一种我国古代女性的缠绕于臂的装饰,是用金银带条盘绕成螺旋圈状,所盘圈数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缠臂金的奥妙在于戴上之后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所见都为数道圆环,而相互不关联,宛如佩戴着几个手镯般美丽。
苏东坡《寒具》诗虽然是写一种叫馓子的食物,但诗中“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的句子更让人联想到一个戴着缠臂金的女子于浓睡未醒中,带出几许醉意的妩媚,由此也可见臂钏为古代女性容色增辉的效果。
8、耳环: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我国女性从很早以前就开始用各种耳饰打扮自己了。最早的记录见于《山海经》“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齿,穿耳以鎼”,《三国志》中诸葛恪说:“穿耳贯珠,盖古尚也”。耳饰又分为耳丁、耳珰、耳环、耳坠等样式。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闲情偶记生容》里将耳饰里小巧简洁的耳环称为“丁香”,将繁复华丽的耳坠称为“络索”。他说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见耳环在古人审美观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