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河南安阳桥庙会 安阳桥古庙会的由来
安阳桥庙会,被当地人称为正月里最后的狂欢。
正月十五吃元宵,闹花灯,历来被认为是春节的尾声。但对于多数安阳人来说,只有赶了正月十六的安阳桥庙会,年才算真正过完。
安阳河是安阳的母亲河,又称洹河,位于安阳市区北部,自西向东穿城而过。明清时期,河上的安阳桥成为当地连接官道的唯一通道。河水向东由卫河转至京杭大运河直达北方重镇天津,水陆交通极为便利,货栈、客店建起,商贸逐渐繁盛。
据当地人介绍,安阳桥庙会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原来的安阳桥南端有一座大王庙,每到正月十六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集聚到此祈福,同时伴随有小摊、杂耍,热闹非凡,演绎出盛况空前的全城之恋。安阳桥庙会不仅是安阳地区历史悠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全民“娱乐盛典”,更是安阳老百姓内心深处的情感寄托,有着浓浓的老安阳味道……
安阳桥庙会还吸引了南到鹤壁、东到濮阳、北到河北邯郸的百姓前来观赏游玩。
安阳桥是古代连接南北官路的通道,也是安阳八景之一“鲸背观澜”之地。桥上大车小车不断,脚夫来往穿梭;桥下大船小船如流,商贸四通八达。走累了行倦了,就在桥北桥南歇歇脚。为求行船平安,为求生意兴旺,船家行人就到桥南大王庙,桥北关帝庙烧香拜佛,敬神祈福。明末清初时香火兴盛,烟雾缭绕,逐渐形成了正月十六敬拜神仙的庙会。传说折枝柏枝,逛逛庙会,能祛百病,家业兴旺,财源广进。庙会上戏班子高腔大嗓,武打文唱,精彩连连;戏台前武术杂耍,高跷表演,热闹非凡;东街大起大落舞狮子,西街花样繁多走旱船。大街小巷,角角落落,巡回演出,歌声不断笑声甜。
现在,安阳桥庙会依然红火。每年正月十六这一天,商家商贩云集而来,街道两旁摊位林立。卖衣卖布的,卖鞋卖袜的,卖化妆品洗头水的,卖小风车小泥人红缨枪的,林林总总,琳琅满目。吆喝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落,错综交织,汇成一道丰富的音乐大餐。捏面人的摊位前集聚着男孩女童,炒凉粉的摊位前拥挤着食客,更有煎血糕内黄灌肠和饸饹面的摊位前,等着一饱口福的人们排起了长队。别有风味的小吃,让人馋涎欲滴。还有多种形式的民间艺术表演,给庙会锦上添花:狮子舞动的上下翻飞,旱船如在水中戏游,大头娃娃喜气洋洋,高跷踩得惊心动魄,赢得一片叫好声,平添了喜庆的气氛。
安阳人打扮一新,三三两两,结伴而行,踏着明媚的春光,从四面八方涌来。买枝柏枝,逛逛庙会,看看袁林风景,心情豁然开朗,病疾自然消除。这叫“遛百病”。不遛百病,心有遗憾。遛完百病,大年才算过的完整。
在安阳,古庙会已经成为一种民俗文化,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和传承。2009年,安阳桥古庙会被正式列入安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传说
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打天下时,有一次被敌人追得溃不成军,一路逃至安阳河北岸。往前是翻滚的河水,后面是疯狂的追兵。朱元璋心里暗叫“不好!”这时,河里掀起了巨大的浪花,一个庞然大物从河里一跃而起,横跨在洹河两岸。朱元璋定眼一看,是一条身长数丈的大鲸鱼。他急忙从鲸背上向南逃去,躲过一劫。当上皇帝后的朱元璋对此念念不忘,命人修建鲸背状石桥以示纪念。鲸背观澜由此得名。
鲸背观澜的具体地点就是老安阳桥处。有人说五代时期就有了老安阳桥,还有一说老安阳桥是元代至元二年(1336年)中书左丞许有壬所修。鲸背桥鱼尾即是长40米用石条铺设的凹形路面,宽可并行4车。此路面低于北边流水桥孔顶部尺余。这段低凹路面平时供车马人行,汛期供流水排洪,实质是泄洪处。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侵华战争,侵略者的战车很快就开进了安阳。守城的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他们炸毁了安阳桥以掐断日军道路,延缓时间。“鲸背”就此断为两半。现存的安阳桥经历过多次大的翻修,据说在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元代的一些石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