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节假日习俗 湖南韶山风俗文化
韶山节假日习俗
春节
春节贴春联和年画,旧时贴“出行大吉”、“对我生财”、“四方来利”之类的红纸条。50年代以后则多贴春联和年画。
春节禁忌
大年初一不扫地,怕扫去财运。忌讳“放快”,即不许说“死”、“病”、“祸”、“杀”、“哭”、“鬼”,偶而说了,听者要用吉利话相冲。
忌打破碗,如客人接热茶时将碗打了,便说“打发、打发”。忌吃药打针,忌借钱讨债,忌动土出粪,忌哭泣怄气。
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早上,家家燃放鞭炮,开“财门”。家长要率全家点烛燃香拜祖先,晚辈要向长辈拜年。从初二到初五,是拜年的高潮。
俗称“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团坊。”外出拜年,晚辈要向长辈跪拜,平辈人作揖打拱,口喊“拜年”,“恭喜发财”。
春节上门看望长辈盛行送礼,礼物厚薄随贫富亲疏而异。招待客人则力求丰盛,但上桌吃菜不动鱼,认为动鱼不吉利,要剩鱼(余),故劝客动鱼只口头示意而已,有的以木雕鱼代替。初五后,招待渐趋简化,俗称“拜年拜到初七八,洗介坛子浪介缶(一种大肚小口农村用于装酒的瓦器)”。
常有人送财神,在红纸上印个赵公元帅画相,挨家送去,口唱祝贺招财进宝等吉利赞词,以求主家赏赐钱米。春节期间,境内赞土地的人不少。这种人自称“阳春”,一边用木尺在铁盘上拍击,一边按拍歌赞,开篇通常是“赞了一家又一家,犹如蜜蜂采菊花,蜜蜂采花寻大树,阳春进屋寻财主”。然后见物赞物,见人赞人,见事赞事,四六句子,出口成章。
元宵节
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这天习惯吃元宵团子。白天玩龙灯,各团各甲的龙灯云集一起,竞相表演,群龙翻滚,锣鼓齐鸣,铳炮不停,热闹异常。
晚上,各集镇大铺面还设走马灯,供人观赏。农户则爱在田间燃篝火,一边烧,一边喊:“烧起虫蚁上天去”,因为烧火的多,往往形成区域性赛火,俗称“掭赛亮”。田野间,火光冲天,喊声四起,热闹非凡。
烧虫蝼蚂蚁
于元宵节在每间房子的各个角落里点上蘸油的线香,或由小孩点着松油明子,并高呼:“烧起虫蝼蚂蚁上天去,老鼠子大河里洗澡去!”有的家庭还有“打淬汤”祛邪的习俗,“打淬汤”亦称“净秽”,用卵石或铁团置火中烧红,放入醋内产生浓烟与香气,有杀菌消毒效果。有的地方出动人于这晚在山峦旷野点起篝火,倍增节目气氛。
二月初二
相传这天是土地神生日,农家杀雄鸡祭祀。旧说土地神乃上天派遣的一方之基层行政长官,连豺狗咬鸡,也要经他批准,俗谓“土地不开口,老虫(老虎)不咬狗”。这天请他吃一顿,便可保一方平安,六畜兴旺。
花朝节
二月十五,传为百花生日,故称花朝节。旧时银田寺老岸街设有花朝会,集两百银圆会资,年年在这天前后,玩龙灯三天。因系百花生日,文人多聚在一起饮酒赋诗,以颂百花。
二月十九
相传是观音大士生日。旧时境内善男信女多往供奉观音的庵堂朝拜,其中慈悦庵香火最盛。这天,商贩云集,从早到晚,极一时之盛。
俗称“上已辰”,又称“重三”。境内俗称:“三月三,地菜子煮鸡蛋”,民间普遍食之,认为食后可清湿、健脾、不生疮疖。这天,少男少女结伴郊游,其时遍野芳草青青,故称“踏青”。
清明
为祭祀祖先的节日。传说死者“不望年,不望月,只望清明一片白。”为满足先人生前的心愿,表达人们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境内各家均在先人坟上插上一串剪有缗钱形的“挂山钱”。
旧时,宗族在清明祭祀祖宗时,房下子孙会聚一处吃清明酒。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师生纷纷祭扫烈士陵墓,缅怀英烈。毛泽东逝世后,许多人在这一天向毛泽东铜像和毛泽东青年塑像敬献花篮,燃放鞭炮,以表怀念。
立夏 这天,境内农家习惯将夏枯草等洗净剁碎,和入米粉作成汤团煮食,认为食后身强力大,俗谓“立夏吃餐‘光’,石板踩成坑”。
端午
五月初五为端五,亦称端午,又称端阳。境内各家门上插艾叶、菖蒲和葛藤,艾叶和菖蒲挂在门框两边,葛藤绕门框悬挂。
端午节也是境内农民的传统休息日,俗谓“牛歇谷雨马歇社(念shua),人不歇端午逗人骂”。这天,妻子偕丈夫、儿女回娘家,节礼主要是一块猪肉和几把蒲扇。
人们习惯吃大蒜炒肉,用金银花煮蛋,饮酒则加入少量雄黄。
湘潭湘乡民俗之赛龙舟
端午节涟水两岸有塞龙舟的传统习俗,多以宗族社团为单位组织船队,船首扎龙头,也有扎公鸡、鲤鱼及兽头的。民国年代的赛期间是:初一谷水,初二溪口,初三羊古、初四薛家渡和潭市,初五杏子铺和县城(有段时间县城因涨端午水之故,议定改在六月初六)。
届时居民云集,常常出现街空巷净的局面。溪口羊古等地“斗舟”,开始时两船坐首席的“头牛”互相挽臂,也有挽“龙颈”的,进入中流快道,开始抢水,此时头牛斗头牛,二牛斗二牛,鼓手斗鼓手,舵手斗舵手,龙舟一会斗成“人字,一会斗成“1”字,观众欢声雷动,有钱人解囊挂彩。
每结束一局“斗舟”,龙舟仍在游戈,充分表现出胜败之后各自的情绪,鸡头行舟胜了,象鸡一样的仰脖动翼,鱼头行船胜了,像鱼一样摇头晃尾跳跃龙门,观众喝彩不绝。在岸上踩旱船,以桥头河、扬家滩一带叫盛行。清末民国时期道士于夏季抬彩轿,内置龙舟模型,敲锣打鼓,沿家唱说道词,主家置水盆,让其禳灾,覆水“开船”,将灾劫载去扬州,谓之“划旱龙船”。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各家一般从初十左右的晚上开始“接客”(接祖宗),先从神龛内请出先人牌位,傍晚燃香烛鸣鞭炮,由家长率家人于门外岔道口迎回祖先,每日三餐设酒食供奉。
对先年中元节以后死亡的已婚成年人,俗称“新客”。十四日晚,烧纸钱,俗称“烧包”。其作法是:将纸钱装入包内,包面写上“某某老大人(孺人)中元受用”字样。还会有亲友送来纸衣箱,这时有的还会请来巫师,在纸上画一“车夫力士”,再取雄鸡冠上的血滴在衣箱和“车夫力士”上,俗称“开光”,再接着便是对箱包付之一炬。
焚包完毕,便是“送客”。因俗传十五日关鬼门,迟了祖先回不了冥府,“送客”不迟于十四日。送客时如同接客一样,对外揖送,有的还在这天演出皮影戏。
重阳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亦称重九。古有煮酒之俗,说是“重阳煮酒经得喝”。一些文人喜欢在这日登高雅聚。198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后,各单位纷纷于这天开展敬老宣传教育活动或组织老人旅游观光。
小年
腊月二十四日称过小年,酒饭一餐,不拘早中晚。相传灶王爷(九天司命府君)在这天上天奏陈善恶,故二十三日晚有祭灶之俗,在此日之前要打扬尘。
相传灶王爷记忆力不好,平时将所看到的事,是善是恶,均随手记之于墙壁屋瓦上,打扬尘便是将灶王爷作的原始记录扫掉。加上二十三日晚虔诚祭灶,锅子里点上锅灯,一片光明,这样灶王爷便只奏光明,不陈恶事。
除日
腊月最后一天称除日,晚上称除夕,境内习惯合家吃团圆饭,旧时团圆饭必有12个菜,以示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菜(财)。这餐的鱼都不吃或不吃完,饭也必须有余,表示年年有吃有余。晚上合家围炉烤火,彻夜不眠,送旧迎新,称之为“守岁”。除夕,全家向祖先礼敬,谓“辞岁”,家人亦向长辈辞岁,鸣鞭炮,长辈则给晚辈压岁钱。
这天禁忌很多,讳言“死”、“龙”、“虎”等字,忌打破碗碟等家什,万一打破东西,便说“打发打发”、“百无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