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为什么要赏月?古人在中秋是怎么赏月的?
我们都知道说到中秋就离不开赏月,想象一下吃着香甜的月饼,喝着醇香的桂花酒,欣赏皎洁的月亮,何其美好。自古以来也有许多诗人留下了许多赏月的佳作。那么你知道中秋节为什么要赏月?古人在中秋是怎么赏月的吗?
中秋节为什么要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最初祭月是在秋分,但由于秋分这一天不一定都有月亮,所以后来把祭月定在了中秋。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代不同,宋代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世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的伤感。当然,也不仅仅是只有感伤。
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赏月是随时都可以赏的,但在中秋赏月最为合适。欧阳詹在《玩月》诗序中试图解释了这个问题:“月之为玩,冬则繁霜太寒,夏则蒸云太热,云蔽月,霜侵人,蔽与侵俱害玩。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天道,则寒暑均;取之月数,则蟾魄圆。”秋季中期,北方干冷气流迫使夏季一直回旋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上空的暖湿空气向南退去,空气中水汽降低,天空中的云雾少了,因而出现秋高气爽、夜空如洗的天气,所以月亮显得分外皎洁,使人产生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感觉。
古人在中秋是怎么赏月的?
唐朝时期赏月最为鼎盛,此时社会安定,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思想空前地开放自由。这种盛唐气象导致赏月活动更加风行,唐诗中赏月的诗歌很多,记载农历八月十五或其前后赏月的诗歌骤然出现很多。唐代的中秋赏月已经带着浓厚的思乡、盼望团圆的感情。
赏月一般是亲友聚集在一起,一边宴饮,一边赏月聊天,文人则对月赋诗。也有人独自赏月,独赏明月留下的记载多为思乡思友之作。一般是个人离开亲人,出差在外,面对圆月,想到家中亲人也在欣赏明月,为月圆人不圆而伤感,并将这种憾恨写在诗歌中。可以说,唐朝的中秋节习俗就是亲友团聚在一起赏月,其中心内容是赏月,团圆是因赏月而起的,是依附在赏月活动上的。如果不是因为赏月活动,就不会凭空生出中秋团圆的习俗。亲人的团聚习惯自然地派生于十五赏月的风俗,这为后世中秋节转为团圆节打下了基础。当然赏月不是一味地仰头望明月,那样不仅有点傻呆呆,脖子也会累得受不了。
赏月是与美酒、音乐、诗词以至舞蹈伴随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之前,各酒店都卖新酒,重新装饰门面、打扮彩楼,用竹竿挑出画着醉仙的旗子。街市上人人争相饮酒,到午时未时之间,各家酒店的酒就都卖光了,纷纷扯下招幌。晚上人们通宵赏月、游玩。到处是丝竹之声,直到夜深时分,夜市人声鼎沸,直到天亮。这晚街上的商铺一直开到五更,玩月的游人在市面上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