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丧葬方式
土家族丧葬六大方式是什么,有关土家族戳传统丧葬方式都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您整理的吧!
土家族丧葬方式
土家族丧葬六大方式
1、断风祭天。断风即咽气,也就是停止呼吸。刚停止呼吸,就在人死的床前烧几张纸钱,这叫做“烧落气纸”,这是对“地神”的叩拜;而后在外面放一串鞭炮,这是祭天。祭天的鞭炮声又一作用是告诉左邻右舍,老人已“仙逝”,这样众人自然会来帮忙。土家俗语“人死饭甑开,不请自然来”说的就是这个理。
2、上榻入殓。帮忙的人来后,给死人整理面容,重新穿戴后把他置于一块门板或者是棺盖上,这叫“上榻”。众人将榻上的遗体放进置于正堂中间棺材里的过程就叫做“入殓”。“上榻”是为了“入殓”更为简便,但又是一个必需的过程。死人置于榻上可以有很久的时间,但放在床上的时间不宜过久。睡在床上的死人在土家人的眼里叫睡铁床,那是后世子孙不孝的表现。
3、吊唁守灵。这是人死之后最为浓重的仪式之一。土家人的吊唁守灵是在晚上进行的。一到晚上,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纷纷带着鞭炮或一人或几人、几十人前来吊唁,或是献上花圈,或是到灵堂对着棺材遗像三拜九叩。守灵就是“跳丧鼓舞”,即“跳撒尔嗬”。其舞姿古朴,粗犷热烈;舞步飘逸痴迷,略呈醉态,很是吸引眼球。从入夜一直跳到次日清晨。这是土家人特有的习俗,由来已久。唐宗史籍记载“巴氏祭其祖,乐鼓而祭,叫啸以共哀”。
4、开棺出殡。出殡的这天早上,在风水先生的引导下开棺,其主要的目的是让亲朋好友最后一次瞻仰遗容,这也是一个比较盛大的仪式。至亲、好友往往嚎啕大哭,甚是凄切。出殡是将棺材从灵堂移到场坝里,再从场坝送到坟场。送葬的队伍是庞大的,几十人,上百人甚至几百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5、下逝砌坟。将棺材放入事先打好的井中(安放棺材的长方体土坑)叫“下逝”。在“下逝”前,风水先生先在井中做一场法事,又是向阴间买地,又是替活着的人为死者祈福。仪式结束后,帮忙的人将棺材置于井中掩埋。砌坟是帮忙的男劳动力的事情,即用石头、泥土砌一个半椎体的土堆。迷信的说法就是为死者造一座房子。
6、润七回煞。“润七”就是从死去的那一天算起每过一个七天就到新的坟地去为死者点灯,烧纸钱,放鞭炮。“润七”一共有四十九天,也就是要润七个七。“回煞”是风水先生根据死者的生辰和祭日推算出来的,说是死者去地府报道后要回家来看一看,第一次回家的那一天就是“回煞”。
土家族的丧葬礼仪是繁杂的,繁杂的礼仪中也寄托着对死者的依恋和难舍之情!
土家族戳传统丧葬方式
土家族人对老人的死亡极为关注,从老人病危之时就要安排子孙轮流守候,哪怕亲人在千里之外,都要通知日夜兼程赶回探望送终。老人临终前,不能在床上(死在床上的老人,会受到亲朋好友的责骂),必须由子孙抬到堂中,坐靠在子孙的胸前,不停地呼喊,如果要守候呼喊中咽气,等于老人逝得顺畅,子孙也接到了气,俗称“送终”。所以说,在土家族地域,谁家老人过逝了,他人首先就问第一句话:“你们替老人送到终没有”,这是老人刚死后,他人常问的一句口头禅。
老人快咽气前,子孙要给老人烧“落气纸钱”,大意是亡魂出门尽快到极乐世界,投生转世。同时也有“早死早翻身”之说法。一旦老人咽了气,子孙们就会悲声豪哭,放响鞭炮,意味着老人过逝,让同寨人知道,他们会自然赶来帮忙料理亡者后事。由主人指定一名理事,专门指挥相关事宜,并及时通知亡人所有亲朋好友前来祭灵。同时,委派人去请道师艺人、花鼓艺人筹备闹丧。土家族人有个规矩:人死后,不能冷放,必须十分热闹,才能体现亡者家庭的兴旺。
亡人必须净身,分男女之别,对女亡人及时梳理头发,要按先从头顶朝面向下梳七下,再手握头发从后脑朝上梳八下,俗称“上七下八,越梳家发”。男亡人是剃头发,土家族人俗称“开光”,还要边剃边念道:“剃光头,亮光头,头顶青天好兆头,极乐世界有奔头,阎王手下当官头。”不管是女亡人还是男亡人,梳头剃头归一后,就由自己儿孙给亡人洗澡,并用最干净的泉水,里面用桃叶、菖蒲同把水烧热,才给亡人洗身。而且也要讲究规矩,把干净帕子在热水中浸湿后,分别在亡者的前胸和后背按照前七后八擦洗,前七是由胸前往后下洗,意味着亡人朝下(地府)去安息,后八是从后背腰部往上洗八下,意为后人步步高升往上发。洗完澡的洗澡帕不能随便丢弃,要用打钱纸包着烧掉,据说,可以从灰烬中看到亡者投胎转世的标志。
梳头(剃头)洗澡完毕后,就是给亡者穿寿衣寿鞋,(据说,亡者寿衣寿被盖不能用斜纹布,必须用平布料,防止后人去干一些邪神之事。)头包青丝帕,而且还要用青白蓝线缠在亡者腰上,数量是亡者一岁一根,不能多也不能少。而后,把一枚银钱放在亡者嘴中,土家族俗称“含牙钱”。这一切都做好以后,再用六尺白色垫尸布平展地铺垫在中堂一侧,把亡者抬到上面,土家族人俗称“下柳床”。同时,亡者子孙还把有关隔邪之类的桃枝放在亡人身旁,有“桃符护身”之说。
二、装木与有关享受葬礼待遇的传统习俗
对亡者装木也十分讲究,首先要把棺木打扫干净,特别是内,更要彻底清扫,里面不能留任何一点杂质之物,土家族人认为,如果棺木中留有杂质之物,葬了老人,后代会长多骨,长疣疱等。所以,清扫棺木特别慎重,要由子孙亲自清扫。把棺木清扫后,用二根高四脚长板凳支撑棺木,再把寿铺垫扯直,放亡者入棺,要把亡者脚手放直,若间隙大,可以用钱纸填塞,大意是不能让亡者在棺木中移动。然后,把棺木盖半封半盖,不能盖牢,土家族还认为,人死还有活过来的可能,所以作为一种防备,其实最主要目的还是等有关亲人看过后再密封。
一般情况下,正常死亡者都可在堂屋内设立灵堂,非正常死亡的人,土家族人称为“伤死鬼”,是不能进堂屋的,只能把棺木放在堂屋外设立灵堂,(这种亡人,就是指在坡上摔死或被车撞死,与人殴斗刀砍死,枪杀,跳河,吊死等)。
亡者入棺的枕头,也必须用黑色平板布料,里面装塞灯草,土家族人认为,灯草空心通达干燥,其后人不得风湿,不出聋子,而且还可富贵荣华。
三、安葬礼规
土家族葬礼也十分讲究,特别是老辈(上花甲之年,均可称老辈),可当着喜事来操办,俗称“白会”,因为人生一世,能园满步入老年,就已经完成了一生中的任务,就是去了极乐世界,也是合情合理的自然规律,但必请道师和三棒鼓艺人进行敲打吹唱的治丧活动,子孙披
麻戴孝,来显示对老辈的孝敬和安慰。土家族还有一个规矩,只要是三亲六戚的小辈,都得分发白色孝帕,体现亲多人兴旺。
丧事办理,不能全部按老人死亡进行,其中必须分年纪大小,死因情况来进行。对已婚成人六十岁以下,无论有无后代的正常死亡人,统称“短命亡”,俗称“短命鬼”,虽可以享受一般葬礼活动,但不如六十以上死的老人那么隆重,但他比惨死之人,土家族人视为“惨死鬼”又要闹热一个层次,因为惨死之人,只能在外搭一个简易棚,享受最简单的葬礼。不过,也有老与少之分,少年死又称“少年亡”,是指十岁至十八岁以下的亡者,还可称为“化生子”,特别是十二岁以下死亡者,根本不能享受任何的葬礼活动,更不能享受棺木。据土家族人说,这种“少年亡”是前世修来和冤孽,这世讨债来的,称之为“童子伢”,通常情况,只用几块最简单的木板钉一个木匣,随便(下午太阳落山后)葬于比人居低的地方,三沟两岔,或河坎上,等涨大水把尸体冲走,个他再也不能回生,再投人胎害人。
四、选吉葬礼
土家族人对老者死亡的葬礼,从逝日起计算,并请道师选看葬日,如果死得不将就,不能随便安葬,必须根据死者的生庚八字与死期,加上一家主要人员的生庚八字来测算,哪怕在屋停尸多长都要坚持。如果是三天急葬,也可以不看日期,若看日期的,也有停放五天的,甚至半月内的。安葬必须按阴阳五行避凶选吉,最好是选择与活着的亲人无刑克害的吉祥之日安葬亡人。在未安葬日期内,孝家可以不去做任何社会事务,孝男孝女统统披麻戴孝,吊唁亡人。安葬日期一旦选择归一,为“大葬日”,这一日,无论多远的亲朋好友都必须赶来吊唁,又称“烧香”,可以送香蜡纸烛等祭品,也可送钱物。土家族人最禁忌的是丧葬之后,不能送任何祭品和钱财之物,红喜事可以,前后三天都可送礼物礼彩。
葬日的选择,道师显得神而诡秘,必须通过阴阳五行、天文地理、象吉、八卦等有关地理学、易经学来推算。最禁忌的是丧日、空亡日、红砂日、绝日、重丧日,土家族有句俗语“埋了重丧日,半年人又死”又称“跟脚鬼”。所以说,土家族人在死老人后选择吉日上是十分讲
究的,特别是家族兴旺、子孙多的更是注重。
五、丧事操办
土家族丧事的操办,不得比红事气氛低沉。首先搭喜棚,请道师,请花鼓艺人,请唱孝歌艺人前来闹丧,同样宰猪杀羊,大酒大席铺张,亲朋好友可送祭丈、钱物等。同时,还请人打钱纸、扎灵屋、扎花圈、封纸钱,俗称“封包”等。道师一到后,就马上挂坛帐,地藏王,灵
前设解结台,大门前设十王灵位台,又称“三宝台”,忏悔台等,灵堂两侧打十王图。一切准备就绪后,就是为亡人“开路”、“解灯”等。通常有以下几个仪程:
1.“祭奠”:土家族人俗称“荐亡”,摆祭品于柩前祭祀亡人。
2.“生祭”:用猪头祭亡人。
3.“熟祭”:土家族人俗称“甲生祭”,只用开水烫过的肉食祭亡人。
4.散花解结:就是道师敲打锣鼓、大、小、点子、包锣、摇铃之类击乐边唱三十六解经书,孝子拜于柩前,随着道师唱击进行鞠躬、跪拜,意思是为亡人解脱罪孽。
5.解五方灯:祭拜五方王位神,为神进贡,为亡者求得方位通达和安宁。
6.解传灯:祭祀十殿阎王。
7.小解:相似传灯,将十殿阎王圣像摆于灵堂两旁悬挂。
8.大解:有十呈香、十分都、十经忏、十散花、十解结、一探亡、十荐亡、唱散花词。如:开头篇,
花开桃源洞,散花不集中。
人间亲手足,请师讲花文。
夫此花者,花有来历。
先讲世间花,无数打八家。
看虽无花叶,俨然是朵花。
轻轻接过花盘来,花在盘中朵朵开。
花开花谢花还在,人死一去不归来。
如果亡者是妇人,还要解血湖经等。
9.盖棺:在大葬晚上,在做完一切法事后,打开棺木盖,让众亲朋好友看死都最后一眼,俗称“观遗容”,而后,就把棺盖盖严密封,用生石灰朱砂等拌制灰浆,密封棺木间隙。
10.发丧:又称“辞灵”结束,才指挥众人拆除喜棚,准备举行出柩仪式,抬棺木上山。
11.扫影:清除亡者灵魂,道师在死者房间驱赶邪魔,保佑主人家平安,同时,把亡者床上之物被盖、衣物、床铺草等都清除,随出葬队伍搬到十字路口烧掉,而且,还可以看到烧烟朝哪个方向飘去,就证明去烟方向又会死人,对于是否真实,这只是土家族人一种迷信而已。
土家族人还有这么一个好的传统习俗,在生二人如何有仇,但死后都不能计较,还要去参加祭奠,俗称“嫉生不嫉死”。
哭丧和闹丧,都是土家族千百年来留传下来的习俗。闹丧,就是不能让死者冷放,必须请道师、花鼓客通天通夜地打闹,不能间断。而哭丧是指生者与死者情感深厚,能获得死者在生的价值,能体现生者对死者的评价。哭丧根据不同年龄身份有各种不同的哭丧言词。有夫哭妻、妻哭夫、媳妇哭公婆、女儿哭父母、娘哭儿或女等。
如妻哭夫:
喊一声我的夫啊,
丢下你的妻,你让我怎么活
一切事,你推给我,我怎么承担啊
哎......吭吭......
我最亲的娘呀,你怎么走得这么忙
今天女儿来陪你,心里难受心裂肝。
女儿不孝没帮娘,哪知你老走得忙。
在生没有行孝道,临终也没讲言谈。
总之,哭丧的人员是根据不同辈份,不同年纪来体现,所哭的内容都是亡者处世为人的一种回忆,但语气十分沉重悲惨,会让所有参加祭奠的亲朋好友悲泪伤感。
六、上山下葬
上山下葬基本上是按照阴阳先生选择的时辰进行,主坛道师手拿红雄鸡一只,绕棺作法,口中念念有词,再持一碗净水,把鸡冠咬破,把血滴进水碗中,猛喝一口,猛然朝棺木上一喷,右脚在地上一踩,基本与喷出的方法一致,随即一声大喊:“起!”喊声一落,帮忙抬丧的人员伸手把棺木抬出堂屋,放在院坝已经摆好的两条长凳上,在棺木上捆上抬丧杠子,配上六根短抬杠,一起上肩。随着一阵鞭炮轰响,锣鼓齐鸣,举家哀号,护柩送葬,抛丢纸钱,前有举花圈、举祭丈、举灵尾,后有敲锣打鼓的队伍,。如果遇到阻拦无法过去,亡者儿子要跪在抬丧队伍前,以求出丧平安。如果抬丧踩坏什么作物,或拆除什么障物,其主人也不会责怪,俗称“天大地天,死者为大。”
棺木抬到井边,要清除井中各种杂物,再由道师主坛手拿备好的糯米、朱砂等物,在井中做法事,边念咒语边用糯米和朱砂在井中画上八卦图,并把剩下米撒出,孝家用衣兜接住,再把雄鸡鸡冠咬破拦煞。完毕后,再放棺木下井,其他众帮忙的都不得先动锄头往井中填泥,必须由亡者长子手拿锄头单腿跪在棺木盖上,挖一锄泥土叫一声亡者,共挖三锄泥土,叫三声,就可以让众人往井中填土了。如果日子吉利允许,可以当天用石头垒坟,如果日子不好,只有用竹席把新坟遮住,土家族人俗称“吊坑”,再选择吉利日子垒坟。
新坟埋好后的当天,孝子就要用干稻草扎成三条草把,俗称“火烟包”,在前三天送到新坟堆上用火点燃(每天晚上一条)。据说,从坟上“火烟包”燃的好坏,就可以知道亡人是否愿意死,燃完了,说明亡人受到病魔,早就愿死,没燃完,说明亡人对家庭不放心,有不愿死之意。
土家族丧葬习俗比较原始,但很有特色,不能全部阐述清楚,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来说,只是为了尽到抢救、保护、搜集、整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职责,做一点贡献罢了。
土家族丧葬习俗方式
土家族的“跳丧舞”,歌乃高亢欢快之曲,舞系豪迈雄健之风,无悲痛哀伤之感。土家人“跳丧”,讲求的是“欢欢喜喜办丧事”,“高高兴兴送亡人”。他们把丧事称之为“白喜事”。老人去世后,为老人去世举丧,办得越是热闹红火,就越是有面子,有孝心。表明土家族对“死”积淀着古老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观。即灵魂不灭,生命永恒,生与死是生命存在的不同形式的自然转换,死亡是旧生命的结束,同时又是新生命的开始,生与死都是人生的必由之路。因此,土家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是乐观的,尤其是认为老人去世是“顺脚路”,是衰老多病的躯体重新获得生命活力的开始,所以办老人丧事“丧”而不“哀”,“哀而不伤”,气氛十分热烈,歌舞成为必要的表现方式,甚至男女调情的俚词亦不避讳。举丧实质上成了礼赞生命、祝福新生的一种特殊的祝福仪式和超度来世的宗教仪式。这种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观萌芽生成于土家族先民原始的灵魂观念,千百年来一直浸淫在本民族的巫文化之中,虽多有唯心成分,但又始终贯穿了热爱生命、追求幸福平安、积极进取的主题,并对民族的生存繁衍产生了重要作用。这种观念,渗透在土家族特有的丧葬仪式活动中。“昨日看见亡人在,今日已经进棺材,三日未吃阳间饭,四日上了望乡台”,“歌郎送出门,庄子返天庭”(“撒尔嗬”歌词)。土家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仍在继续活动,有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灵魂存在并游离,因此才有“开路”、“回煞”等丧仪现象。“回煞”等现象表明活人同死人的灵魂仍在一起活动。“灵魂不死”是“跳丧舞”这种祭悼形式产生和形成的心理基础,这种观念虽然是人类原始社会的共有现象,但土家族跳“跳丧舞”的表现方式则是独特的土家族的跳丧是对死亡的一种阐释“灵魂不死”、“死后脱生”的观念使土家族人形成“死是福”的生死观。古今中外一般都把死亡看作悲惨可怕的结局,佛教和基督教宣扬死亡就是进地狱;道教追求长生不老,都力图超越死亡。土家族对待死亡并没有阴间世界的那种阴森恐怖,也没有佛教中所描述的那种空寂。土家族认为死亡是人转变为另一种新的生命,即死而脱生。在这个世界上死亡,到另一个世界上是生存。死亡是生命的结束,同时又是新生命的开始,生而死,死而生,死亡好比新生婴儿降世一样,理所当然可喜可贺。因此,土家族人死后跳绕棺、“撒尔嗬”时,“合族不悲”,哀而不伤,相反气氛热烈,似乎是歌舞聚会,没有庄严肃穆的氛围,这些似乎自相矛盾不相协调的现象,正是土家族“死后脱生”和“死是福”的生死观念的体现,同时也是人间离别的依恋。土家族在清代改土归流后,虽然受到汉文化的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的强烈冲击,民族文化本身消融较多,土家族一些独特的丧葬习俗却仍然以顽强的生命力传承下来,正是因为这些习俗尤其是跳丧现象,实质上是信仰与理性的产物,具有一种“准宗教”功能。这里要指出的是,跳“撒尔嗬”时,“合族不悲”,哀而不伤,是指丧葬之前。临葬之际,开棺供亲友瞻仰最后一面,此时众人悲伤,乃至恸哭,史书记载为“即葬反哭”。这是生离死别,哭之情理自然,并与跳丧悼念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再现民族文化源流的历史轨迹这一点尤其在绕棺和跳“撒尔嗬”的祭悼活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绕棺、跳“撒尔嗬”是鄂西土家族的主要丧祭形式,主要在清江流域及其附近一带流传,其舞蹈动作和唱词也较为古朴,可以认为它是长期生活在这一带的古代巴人及其后裔创造的一种文化。从跳“撒尔嗬”流传的区域与巴人迁徙活动的路线来看,古史记载巴人为廪君之后,源于清江的武落钟离山,是一个勇猛强悍的部落,曾在清江流域靠渔猎生息了很长一个时期,并在清江上的盐阳、夷城等地建立过原始部落联盟,以后沿清江入川建立巴国。跳“撒尔嗬”正是在长阳、巴东、建始、鹤峰、恩施的清江沿线流行。魏晋南北朝时就有史籍记载这里的土民:“父母死……打鼓踏歌,亲属饮宴舞戏。”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叫啸以兴哀,“蛮夷信鬼尚巫,伐鼓踏歌,以祭神。”在鄂西生息过的巴人,死了老人,阖族不悲,且把它当作欢乐的喜事,举办“白喜”,“伐鼓踏歌”,“其歌必狂,其众必跳”,合族举庆,以祝其功,这在当时当地的汉人是不会这样办的,就是当时当地与土家相邻的其它少数民族,他们虽然也有歌哀的形式,但与土家作为“白喜”来跳丧鼓庆贺还是不同的。从跳“撒尔嗬”所透射出的崇拜内容看,表现了强烈的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意识。原始丧鼓歌保存下来的已经很少见了,但在流行的一些长篇歌词中,仍然可以发现赞扬土家先民开疆辟地创业和原始图腾的印记。“走进门来抬头望,桑木弯弓挂墙上”,这显然是古代土家族先民渔猎和征战生活的影子,因为桑木弯弓是渔猎的必备工具。“三梦白虎当堂坐,白虎坐堂是家神。”(“撒尔嗬”歌词)这是土家族的图腾崇拜。清江流域土家族信仰“先民在上,乐土在下,向王开疆辟土,我民守土耕稼”(“撒尔嗬”歌词)表现对土家族共同祖先向王天子(传说中的廪君)的崇拜。从绕棺、跳“撒尔嗬”的摹拟动作形象看,凤凰展翅、犀牛望月、牛擦痒、狗吃月、燕儿衔泥、幺妹子姐筛箩、猛虎下山等舞蹈动作的命名和表演,无一不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他们的生活,这些舞蹈动作是巴人对他们祖先劳作、生活和娱乐的高度概括,如“凤凰展翅”,二人背对背,双臂展开,上下扇动,恰似凤凰展翅欲飞,其动作含蓄,隐喻力强。擦痒”,二人背靠背,双手叉腰,左右相对擦晃,腰胯以下作慢幅度颤动,稳健明快。“燕儿衔泥”,是一个高难度动作,一人丢一手帕(或其它物件)下地,另一人叉开双腿站立,随着鼓点的急骤加快,慢慢弯下腰,但双腿要直,最后以嘴近地衔物,双手后翘作燕儿翅膀扇动状,反复数次。最为壮观的是“猛虎下山”,那是在午夜过后,酒醉舞蹈,人们疲倦欲困时,舞者跳着跳着,忽听鼓点一变,二人中的一个猛然跳跃腾空,一掀舞伴,然后两人躬身相对逼视,忽而击掌、撞肘,前纵后掀,一跃一扑,模仿猛虎扑食的各种动作,口里还发出一阵阵虎啸声,最后一人被另一人挽着从头顶上后弓翻跃过来,动作形象逼真,给人以其祖先为虎的粗犷雄壮的崇敬感受。其他动作和格式,有不少是模拟表演他们的先民掷镖渔猎、厮杀械斗的动作,如“打上二十一”中的击掌,“幺姑姐筛箩”是土家生产和生活、娱乐等事体的表演,这些都是土家族习俗浑朴、淳厚古雅的写照。
死亡意味着家族成员减少,对付自然和社会力量的削弱,整个家族和民族都掀起感情的波澜,引起心灵共鸣,“人死众人哀”,表现共同的民族生存忧患意识,远亲近邻无亲无故者都“不请自然来”,甚至生前有冤有仇者,“生不记死仇”,化干戈为玉帛,大家“一打丧鼓二帮忙”,“打不起豆腐送不起礼,打夜丧鼓送人情”,齐心协力帮助料理死者后事,互助互爱,团结一致,表现共同的民族团结合作的意识。乡邻借丧祭活动,张扬吉利,祈祷祝福:“走进门来抬头望,孝家坐个好屋场”,“亡者归葬后,孝家万年兴”(“撒尔嗬”歌词),所以土家族的丧祭活动,不仅仅为了死者,更重要的是为了生者,它表现了民族共同发展意识。同治《巴东县志》云:“而哭友一节可谓独得,缔交之至情,虽古人雅道,不足过矣。”这是名副其实的。
土家族丧祭活动是土家族天然的社交聚会,“半夜听到丧鼓响,不管南方和北方,你是南方我要去,你是北方我要行,跳一夜丧鼓送人情。”(“撒尔嗬”歌词)人们借此机会交流感情,传播信息,相互的联系扩大和深化,融合程度加快加深。土家族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居住分散,隔绝闭塞,通过丧祭活动,成为相互联系的纽带,在土家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心理素质,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地域的形成、融合、发展过程中更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是土家族地缘民族共同体形成不可缺少的一环。它表现了土家族的群体意识,民族生存忧患意识,团结合作意识,共同发展意识。在土家族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一种有着丰富实在的深刻内容的极为稳固的文化积淀,这些文化积淀成为土家民族的凝聚向心力,实质上是土家族民族精神的象征。
土家族丧葬活动成为土家文化传承的载体
丧葬过程中的歌舞活动在口耳相授世代相传过程中,保存和传播了土家族史前社会生活事象,对于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
土家族社会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在土家族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丧祭活动又吸收消化了汉族文化,“混沌初开出盘古,浑身一丈二尺五,手持开天辟地斧,劈开中央戊巳土,人凭天地号三皇,天皇地皇与人皇;轩辕皇帝织衣巾,神农皇帝尝百草……”(“撒尔嗬”歌词)“天地相合在佛祖,日月相合生老君,龟蛇相合生黄龙,姊妹相合生后人。”(“撒尔嗬”歌词)其他诸如丧歌中的《姜子牙》、《桃园三结义》、《杨家将》等,都为明清时期创作,是吸取消化汉文化后的产物,不仅保存和传播了土家族原始文化形式,而且通过吸收消化汉族文化,创造了新的具有土家特色的文化,尤其是“撒尔嗬”容量大,兼容并包,表现力强,包含神话、传说、历史、诗歌、民俗、伦理等土家族社会生活事象,远远超过其歌舞艺术本身范畴,成为土家族多方面文化传承的载体。
土家族跳丧舞又叫绕棺、打绕棺、丧鼓舞,是巴人在两千年前传承下来的民间歌舞。老人逝世,停灵枢于中堂前数日,亲属邻里前往吊唁。入夜,打鼓踏歌,通宵达旦,以增热烈气氛,谓为亡人人解寂,慰新属节衷。土家人热爱跳丧舞,"听到鼓声响,脚板就发痒"。跳丧舞的特点基本与土家族的摆手舞相似,手脚同边,舞姿豪放,动作平常,舒缓着节奏强烈的打示波器乐,舞者边跳边唱,唱腔多用假嗓音,近似喊歌。男女老少齐跳,舞蹈词汇健康,一般以歌颂死者生平事迹,歌唱扶育之恩以及劳动生产方面的内容为主体。土家跳丧舞集歌、舞、吹、打为一体,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艺术,是一种民间祭祀活动,表现了土家族人对祖先的崇拜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