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歌舞 喜事啼哭 土家族少有的喜丧哭嫁风俗
结婚是件让人高兴的事,家人去世则是件让人难过的事。而生活在中国武陵山一带的土家族却恰恰相反,他们认为,姑娘出嫁了,要离开她的父母和兄弟姊妹了,是件令人伤心的事,要哭上一阵子;亲人去世了,是他(她)一辈子生活圆满结束了,家人邻里应该以唱歌跳舞的方式,热热闹闹埋葬亲人。
土家人的生死观非常豁达。他们信奉“热热闹闹送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的原则,丧事一般办得十分热闹。在土家山寨里,如果听到唢呐高奏、锣鼓大作,寨子里的人就知道这家有人去世了,都会前来奔丧。灵堂上,装神弄鬼、替人祈祷的巫师们,每人手执一件乐器,由一位较年长的师父指挥,开始奏乐。乐声响起的时候,奔丧的人们几人一组,跟着巫师,踏着鼓点,合着唱词,在灵堂上高歌舞蹈,这就是土家人热闹的“跳丧”。
土家人“跳丧”是邻里间情谊的象征。一家有丧事,一般全寨人都会参加。“跳丧”一方面为死者歌功颂德,安慰死者家属,一方面还规劝教育世人。他们的唱词中往往包含着这样的内容:哪怕你帝王将帅,也难免埋藏土内;哪怕你高官厚禄,无非是一口棺材。丧歌的曲调也是多种多样,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与土家人热闹的丧事相比,他们的婚礼则多了几份悲伤的气氛。按照习俗,姑娘在出嫁前要哭唱至少七天的时间,有时甚至要哭唱一个多月。哭唱的内容丰富多样,有哭姐妹兄弟的,有哭叔伯舅父的,有哭辞别祖宗的等等。可以说是见什么就哭唱什么,总之是要表达自己将要出嫁的悲伤之情。
土家人认为,新娘哭得越多,发家越快。他们甚至把哭嫁的水平作为衡量女子才能和贤良的标准。能出口成章,词藻华丽,唱的如泣如诉、动人心弦,嗓子嘶哑、两眼红肿的,便会受到众人的赞赏。而不会哭嫁的新娘,则会受到非议与讥笑。因此不少土家姑娘从小便要跟人学哭嫁。
哭嫁开始时是断断续续进行的,可以自由地哭。亲戚乡邻前来送礼看望时,谁来就哭谁,作为道谢之礼节。结婚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出嫁时,哭唱达到高潮。姑娘的爹娘会邀请亲戚邻居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同新娘共10人围桌而坐,通宵哭唱。陪哭的内容多是难分难舍的缠绵之词。比如:“爹娘恩德比天地,哺育教养心操碎,树欲静而风不息,恩德未报就别离。远望故里盼归期,归来又能住几时?门前小河长流水,女儿眼泪长长滴。”
土家姑娘哭唱的歌词往往都是即兴创作,很有感染力。哭嫁场面也相当壮观。今年50多岁的杨英女士生活在湖南西部的一个土家村寨里。她回忆说,30多年前她出嫁的时候,就哭了一个多月。
“(新郎)就剩一个多月就要到你家里娶你了,你就要开始哭。村里的女孩子,同学呀,姊妹呀,邻居呀,(差不多)一般大的,要陪着一起哭。人人都有这一天,都要哭。(哭很多人,)爸爸妈妈,姑姑,伯伯,姨姨呀,(哭得时候)真得要流眼泪。”
哭嫁不仅是土家族婚礼中必不可少的礼仪与程序,而且“哭嫁歌”已成为土家族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记者在杨英女士家乡采访时,恰遇一位土家姑娘将要出嫁,家里正播放着专门的哭嫁歌带。姑娘和未婚夫去城里买嫁妆去了。邻居杨英女士介绍说,前两年她女儿出嫁时,也是自家买了些唱片,用家里的音响设备播放了几天。杨女士说,时代发展了,观念更新了,土家姑娘出嫁前已不用再哭得死去活来了。市场上有专门的哭嫁歌带,播放多少天都没问题。她认为这样既保存了传统,又保护了女孩子们的身体,挺好的。
虽然出嫁多了些悲壮,但土家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是非常自由的。男女青年之间经过对歌、跳舞等方式接触、相爱之后,经人作证即可成亲,不必索取任何财物。土家族大量的情歌,都洋溢着对自由婚姻执着追求的精神。
不论是土家人的歌舞喜丧还是哭嫁的习俗,都与其祖先喜欢乐舞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如今,2000多年过去了,土家人在继承这些古老的风俗、形式之外,还根据形势赋予其新的内容。不知道再过一些年,土家人这种有趣的喜丧哭嫁风俗会不会依然存在,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聪明的土家人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