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生产民俗之春耕春种及习俗谚语
山西地形复杂,有平川、山地,气候差异大,晋南温暖,晋北寒冷,耕作方法有所不同,而通行的方法,叫做“深耕细作”。俗话说:“万物土中生”。山西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深厚的黄土高原,懂得“人靠地养,地靠人养”,只有精心耕作,才能换取农作物的丰收。深耕是土壤耕作中最基本的措施,具有翻土、松土、混土、碎土的作用,增强土壤蓄水保墒抗旱能力,提高土壤的有效肥力,消灭杂草,防治病虫害,通过合理深耕,获得农作物的稳产高产。因此,山西有“深翻一层土,多打一成粮”、“儿要亲生,地要深耕”、“深耕一寸田,赛过水浇园”、“深耕强似晚上粪”等农谚流传。
深耕的工具目前山西主要采用的是畜力犁耕和机引犁耕,此外,是依靠人力用铁锨翻地或用镢头刨地,山区主要是畜力犁耕,平原主要是用拖拉机耕地,边边角角等小块地则用锨翻镢刨。如用畜耕或机耕,其耕地方法有内翻法和外翻法两种,内翻法是先从地块中间开犁,顺时针方向转弯,由里向外,使垡条向中心翻转,直至翻完,所以叫“闭垄”。外翻法正好相反,先从地块右边开犁,逆时针方向转弯,由外向里,使垡条向外翻转,最后中间形成一条沟,所以叫“开垄”。耕地质量的要求是犁沟平直,深浅一致,无重耕漏耕,无立垡倒垡,地头齐整。精耕细作,春夏秋冬,要求各有不同。
地未解冻前,普遍春浇一次,然后送肥撒肥,叫做“底肥”、“基肥”,“有钱难买安窝粪”,“种地不上粪,等于瞎疙混”。“惊蛰”前后,就开始春耕,“惊蛰不藏牛”,“惊蛰无硬地”。春耕要深,“深耕赛上粪”,并且要耙耱平整,“光犁不耙,枉把力下”,“三犁九耙,旱涝不怕”,“犁得深,耙得烂,一年收成顶年半”。山区梯田坡地,要把地埂修好,“地无唇(指地埂),饿死人”,“补一个壑壑,吃一个馍馍”,“种地莫懒,地皮要砌坎”。犁深耙平后,根据气候变化和土壤墒情,适时播种。
常言说:“早种三分收,晚种三分丢”,“误种三月土,白受一年苦”。因为山西无霜期短,最南端的中条山可达200天,特别是晋北和东、西高山区,无霜期更短,只有120天左右,因此农民群众总结出了“宁挨春冻,不挨秋霜”的“春早种,秋早熟”的经验。另一条经验就是要抢墒下种,“有墒不等时,没墒不等雨”,“有墒抢种,没墒点种”。山西十年九旱,特别是春旱偏多,水利设施不好的地区,常常担水点种——用锄头将士刨成窝,舀一瓢水,将种子两三粒放入窝中,埋好土,轻轻拍一拍。播种的方法,谷子、高粱、棉花等用耧种;玉米、豆类等,一般是点种;马铃薯则是块种,即按马铃薯上的凹纹(俗称芽眼)切成块,开沟点种;水稻,要育秧插种;红薯则要用火炕育苗,然后挖坑栽种。至于各种作物的种植时间,总的原则是“适时下种,不违农时”,“早种强过晚上粪”,“早种早收”,但因各地气候及墒情不同,因而同一种作物,播种有前有后,时间不一,晋南地区是“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太原地区则是“谷雨前后,安瓜点豆”。各地都总结出当地的种植时机,或按节气,或按物候,比如:“榆钱黄,种谷忙”(长子县、壶关县),“桃花开,宜种豆;梨花落,宜种谷”(榆社县),“杨柳放花,地里种瓜”(临县),“到了立夏乱种田”(太原)。
苗出齐后,要及早定苗,俗称“问苗”,基本原则是:“间小留大,间密留稀,间弱留强,间多补空”,“间苗如上粪”,“早间苗,密留苗;迟间苗,不挤苗”,“夏至不开苗,必定抱了瓢”。并且要合理密植,稠稀适度,考虑各种条件如水、粪、川、坡等。“密了不误地,一季顶几季”,“稠的庄稼打三石,稀的庄稼收一半”,“稀稀朗朗,三石以上;挤挤密密,一石六七”。这些谚语,看似相反,实际上说的是要合理密植,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