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秦川的传统葬俗“入殓”
原标题:八百里秦川的传统葬俗“入殓”
葬礼可以说是人生的最后一件大事了,它是古代“五礼”中的“凶礼”。千百年来,人们一直遵循儒家“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古训。一方面缘于“人伦道德”不忘本的身后感情;另一方面囿于灵魂不死的传统观念,希望故去的亲人在阴间能够享受幸福、安宁。接下来小编给大家谈一下,八百里秦川的传统葬俗“入殓”。
老人病危的时候,如果老人男性,则请户族及舅家探视;如果老人为女性,则请娘家人前来探视。老人弥留之际,多数希望儿女都在身边,以做最后诀别,安排后事,诸如遗产的分配、财产的继承。此时子女应日夜守在身旁,如果老人的子孙全部都来送终,则会被认为是难得的善终。
关中、陕北的许多地方,老人临终前,儿女要用温水将其身体擦拭干净。老人为男性,则要为其剃头,剪指甲;老人为女性,要为其洗头,然后梳洗头发,最后把寿衣给穿上。如果逝者为男性,入殓仪式由儿子、女儿料理;如果逝者为女性,入殓仪式由女儿、儿媳料理。
穿寿衣也是有讲究的,寿衣穿单不穿双,穿绸不穿缎,穿棉不穿皮毛。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人们喜阳不喜阴,忌用双数,也忌穿黑色老衣,为的是图吉利。寿衣的件数一般为“五领三腰”。即五件上衣,三条裙裤,也有穿七套、九套的。
在陕南的安康市和石泉县一带,死者头戴倒巾帽、足穿薄底布鞋,死者活了多少岁,便在鞋底打几个结,如活了六十岁,便在鞋底打六个黑点。男者为长袍短褂,女者为短衣长裙。缎子与“断子”谐音,皮毛则为畜类,怕来生变兽或断子绝孙,故忌用。
换好老衣,把病人转移到临时设置的木板床上,头朝里、脚朝外,取意向外走。据说在咽气之前,如果不换上老衣,亡魂便是光身子,或者在阴曹地府穿的是旧衣服;如果死在炕上,亡魂便会背着沉重的土炕进阴间,这些都将使子女终身感到遗憾。
关中的韩城、华县、陕北的延川、黄陵及陕南等地,则是在病人断气后才将遗体洗净,并为其整容、换寿衣,然后才把死者移放在铺有干草的木板床上。停尸的床称“灵床”,停放在堂屋中间,顺着房屋方向,死者的脚朝向屋门。
华县一带在换裤子时,还要看死者临终时遗的是大便还是小便。若是前者,便认为子孙福厚;若是后者,则认为子孙福薄。死者换下的衣服,要扔到房上去,任凭雨淋日晒,意在祛除不祥。有的地方将死者的衣服弃而不要,有的地方要将死者的衣服选几件好的,经过消毒后留存,以作纪念。也有人认为儿孙们穿了老人生前穿过的衣服会增福增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