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葬礼报丧习俗,跟你老家是否有出入
原标题:传统葬礼报丧习俗,跟你老家是否有出入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尤其葬礼上的报丧仪式,更是来不得半点马虎。老人去世后,儿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报丧,某种意义上说,报丧是人死后的第一种葬礼仪式。它是用发信号的形式,把逝者去世的消息,传达给亲朋和村里人,即使亲友已知道消息(诸如舅舅家),也要照例前去报丧。
国人葬礼报丧习俗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左传 隐公三年》云:“平王崩,赴以庚戌,故书之。”郑玄注:“赴,走告也。今文赴作讣。”《礼记檀弓上》载有“伯高死于卫,赴于孔子”的事。诸多古典文献表明,古人对葬礼上的报丧礼仪还是比较重视的。接下来小编给大家谈一下,不同地区传统葬礼中的报丧习俗。
广西某些地区,依照旧俗鸣三次炮即为报丧,炮声在民间叫“报丧炮”表示亲人驾鹤西去。然后安排人员告诉亲友,亲人去世的消息,拟定下葬日期,以便亲朋在出殡日前来吊唁,送逝者最后一程,部分地区用白纸扎成旗帜,立在门前作为报丧的信号。
在东北一带,人们用在门外悬挂纸条的方式来报丧的,纸条的数量按死者的年龄进行确定。通常一岁表示一条,多加两条表示天和地。报丧时还会根据死者的性别不同决定纸条悬挂的位置,诸如死者是男性,纸条悬挂在门左边;如果死者为女性,纸条悬挂在门右边。路过的人通过纸条悬挂的数量、方位就可以知道死者的基本情况了。
天津一带的报丧习俗,是要在报丧帖上写“鼎惠恳辞”四个字的,其意思就是不要送礼。在小编看来,与其写上“鼎惠恳辞”四个字,倒不如不写。既然是习俗,写上就有提醒前来吊唁的亲朋不要忘记随礼之嫌。实际上既然发了孝贴,亲朋就会来吊孝,而吊孝一般都会随礼的,即便再不通世务的人也明白这个意思。
广东某些地区,常有人骂那些急匆匆赶路的人,说他们是“报死”。依据当地人的报丧习俗,报丧的人必须来去匆匆,报丧时不进亲朋家的大门,只能在门外高喊。报丧完毕,讨口漱口水以驱除晦气,然后就匆忙赶回去。江浙地区的报丧习俗,多是用伞来暗示的。报丧人报丧通常要带一把伞,到亲朋门口时,把伞头朝上伞柄朝下立在门外,以表示所报为凶信。然后主人会请前来报丧的吃点心,问清楚出殡日期及其他事宜后,报丧人回去。主人把报丧人用过的碗、碟扔到门外,以表示驱邪避祸。
古时北京人的讣文史非常严格的,老人去世后,亲属要用讣文把消息传递给亲朋。而且报丧用的讣文只写死者的官衔、品级,不写死者的履历及生平事迹。诸如“不孝某某罪孽深重、不自殒命、祸延显考,某大夫、某府君,于某年某月某日终正寝,享年XX岁,不孝子某某亲伺在侧,亲视含殓,遵礼成服,谨择于某年某月某日安葬,衰此讣闻。”等之类的文字。
部分地区的报丧习俗非常严格,丧家如果死的是男人,必须由家族中的侄子到亲戚家报丧;如果死者为女人,则必须由死者的儿子、女儿到娘舅家报丧。报丧时孝男、孝女必须头戴孝巾、身穿孝衫、腿扎孝带,跪在娘舅家哭诉报丧事宜,娘舅家来人搀扶起来后,再说具体的出殡事宜,报丧完毕就得匆忙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