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是哪一天怎样计算 怎么看入伏时间
三伏天是最热的一段时间,伏天在注意饮食的同时,也要注意合理地养生,这样才能使身体顺利度过这段酷热难熬的时节。那么,入伏是哪一天怎样计算?怎么看入伏时间呢?想知道三伏天的第一天在什么时候,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入伏是哪一天怎样计算
入伏通常是从夏至往后数的第三个庚日开始算起。入伏,是指进入“三伏”的意思。民谚“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怎么看入伏时间
1、“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
2、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3、庚日的日期是有变化的,并不固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但入伏日期总是在7月11日至7月20日之间。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入伏简介
入伏,是指进入“三伏天”的意思。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每年三伏天出现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又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
我国古代一些地方常以“干支”法记录年、月、日,即用“十天干”配“十二地支”,所以,每隔10天就会出现一个“庚日”。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造成三伏天湿度高原因是,三伏天吹东南风,而东南方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空气潮湿,风的潮湿造成了三伏天湿度大。三伏天“高温、高湿”是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
三伏天去湿气最好的方法
三伏天天气比较闷热,湿气也比较重,很多人会出现没有精神、口干舌燥等症状。
大家可以吃一些清凉降火的食物,比如荞麦、薏米等粗粮,可以起到祛湿的作用。比如红豆、绿豆等,也可以祛除湿气,可以通过煲汤来喝。
平时最主要的还是要运动,多出汗。出汗也可以起到排湿的作用,可以把很多的细菌病毒通过汗液排出到体外。
也可以用温水泡脚来祛除湿气,最主要的还是要多加锻炼。饮食上也要注意不要吃一些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不要吃螃蟹等海鲜类凉性的食物,并注意避免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