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节气的风俗活动及禁忌
处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处暑节气的风俗活动及禁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处暑节气的风俗活动
1、祭祖、迎秋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
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2、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3、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
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2006年第九届中国开渔节,在9月6日浙江省象山县举行。
因为;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4、处暑吃鸭子
老鸭味甘性凉,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北京人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
5、泼水习俗
在日本,从大暑到处暑的一个月时间内,日本各地有组织泼水降温的习俗。
6、拜土地爷
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有的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还有的这一天从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脚,恐把到手的丰收洗掉。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7、煎药茶
此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市区街头专门有卖酸梅汤的茶摊,故有“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的谚语。制作酸梅汤很简单,在夜间用开水冲泡晒干的梅子,再加冰糖。煮好放凉后,装进木制有盖的冰桶中,使其温度降低。喝起来酸中带甜,甜中微咸,口感甚佳。
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类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海带、芹菜、菠菜、糯米、芝麻。另外,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也是不错的饮品。还要少吃辛辣煎炸等热性食物。
处暑节气禁忌
避免感冒
初秋天气乍寒还暖,身体很难适应这种忽热忽冷的天气变化。因此,当气温较低时要及时添加衣物保暖;平时要经常开窗透气,保证室内空气的 流通;感冒流行时尽量避免到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合;在家中可用陈醋熏蒸杀菌;常用冷水洗脸洗鼻,对预防感冒也有帮助。
避免心情抑郁
秋季花木凋零,叶落草枯,到处呈现出一片肃杀之景,人也易触景伤情,产生凄凉、郁闷、忧愁的情绪。一旦遇到烦心事,就很容易引起心情 抑郁。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理性地看待自然界的变化,可出游赏景、探亲访友,来使心情愉悦,也可练气功、打太极以保持心情宁静。
避免心情抑郁
秋季花木凋零,叶落草枯,到处呈现出一片肃杀之景,人也易触景伤情,产生凄凉、郁闷、忧愁的情绪。一旦遇到烦心事,就很容易引起心情 抑郁。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理性地看待自然界的变化,可出游赏景、探亲访友,来使心情愉悦,也可练气功、打太极以保持心情宁静。
避免伤胃
秋季昼夜温差大,由于冷空气的剌激,胃酸分泌就会增加,肠胃容易发生痉挛性收缩。而天气转凉,人们食欲增加,又增加了肠胃负担,因此, 极易引发胃病。患有胃病的人,秋季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宜食用温、软、淡、素的食物,少食多餐,定时定量;戒烟禁酒。
避免“病从口入”
饮食与疾病很容易“挂钩”。处暑之后,早晚温差变化开始明显,肠胃接受不了忽冷忽热的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和适应性就会随之降低,这时候容易出现一些肠胃病,患有慢性肠胃病的患者,往往会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加之饮食不当,这种不适的情况还会进一步加重,因此在饮食方面一定要谨慎。
避免过早添加衣物
“春捂秋冻”之意,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 有寒交换进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同时,早晚比较凉了,要注意增加衣服。
避免过早热水洗澡
可坚持冷水浴习惯不管哪个季节,坚持运动绝对是没错的。入秋之后锻炼的好处在于,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冷水浴锻炼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如秋天气温逐渐降低,人体对寒冷和冷水也逐渐适应,一直坚持,到了深秋和冬季,洗冷水浴也不感觉太冷。冷水浴时应循序渐进,包括洗浴部位由局部到全身,水温由高到低以及洗浴时间由短到长。
避免开窗少
秋季尽量多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杀之气荡涤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避免脐部受凉
处暑节气过后,天气渐凉,人们也开始从防暑降温逐渐过渡到防寒保暖上来。大家都知道寒从脚下生、养生先养脚的道理,却较少注意到肚脐也很容易受寒。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因此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并且最容易穿透弥散。若防护不当,比如晚上睡觉暴露腹部,或者年轻爱美的女士穿露脐装,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如果寒气直中肠胃,就会发生急性腹痛腹泻而呕吐,如果天长日久,寒气逐渐积聚在小腹部位,还会导致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如男性的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阳痿,女性的痛经、月经不调,严重的还可出现闭经。
避免饮食偏嗜
处暑饮食宜多样化,才能起到全面营养人体的作用。少食肥甘,清淡为宜,过食肥甘厚味是引起老年人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以及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处暑时此类病更要注意预防。
中医主张饮食宜清淡,冷热适中,软硬适宜,食物的温度也要适当。人对饮食冷热的要求不尽相同,阳性体质者喜冷饮,阴性体质者喜热饮,随人所好,可适当调节饮食的温度,但切不可过冷过热,食物寒温失宜,不仅会对胃肠道产生不良刺激,而且会损伤人体阴阳之气。
处暑饮食原则
清热安神
处暑虽然代表着夏天已经结束了,但是这个时候的气温还不是那么低,偶尔还是会有炎热的感觉。另外,秋天刚刚开始,会有一种燥热的感觉,因此吃点清热安神的食物是很好的。比如说绿豆、莲子、糯米以及芝麻等,大家记得要经常吃。
少吃辛辣
辛辣的食物不宜多吃,在这个时候如果吃太多的刺激食物,可能会造成上火的情况,秋燥进一步的加重,导致健康受到危害。所以说辣椒、咖喱、葱以及花椒等食物,大家应该少吃。可以吃点高蛋白的食物,对健康会比较有益处。
健脾祛湿
夏天终于过去了,夏季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有脾胃不好的问题,在处暑之后,大家可以好好的进行调理了。建议后期的饮食都要做到清淡,这样可以帮助健脾。另外还应该注意祛湿,吃点红豆和薏米、茯苓都是不错的,太凉的食物就不要吃了。
补充维生素
在秋天,可多吃些含有维他命的食物,比如西红柿、茄子、土豆等,这些食物能补充人体营养从而避免遭到燥邪的伤害。同时,还需要多摄取些碱性食物,比如苹果、海带等,这类食物同时还含有丰富的水分,也是秋天必不可少的食物。
多喝汤粥
平时不妨多用莲子、芡实、淮山药等健脾养胃的中药煲汤或煮粥服食,如冬瓜莲子煲老鸭、淮山药芡实煲、金钱草薏米煲猪肚、赤小豆煲鱼汤等都是处暑时节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