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最冷还是大寒最冷
冬至节气和大寒节气都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两个节气,也是冬季里面的两个节气,这个时候天气是比较冷的,气温都比较低,相对比而言,大寒节气要比冬至节气更冷一点。
冬至最冷还是大寒最冷
大寒比冬至还冷。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经度300度时为大寒。此时寒潮频繁南下,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风大,气温低,地上的雪不融化,呈现出一派冰雪封冻的寒冷景象。大寒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过后,迎来新的一年节气周期。
冬至这一天,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一天中的时间最短,但冬至这一天的温度并不是最低的。因为,当太阳的直射点移到南半球时,北半球的气温就开始一点点下降,北半球的降温是一个持续缓慢的过程。冬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时候,地球的温度还在以那种下降的趋势下降。冬至过后,直指有一定程度的北移,北半球的气温会慢慢回升。
虽然从冬至开始阳光直射的点从北回归线移动到赤道。但是北半球的天气并没有变暖。此时,北方“积聚”的冷空气继续南下。更多的阳光不足以与之抗衡。所以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是大寒。
这和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不是中午差不多。已经过了中午12点,虽然太阳有点偏了。但是热度还在增加。所以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一般是下午2点左右。所以最冷的时候是冬至后的一个多月,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节气。
冬至的习俗
画九。所谓画九,其实就是冬至之后计算春暖日的数字。明代《帝都风光》载:“冬至日,画一梅,有八十瓣。一日染一瓣,九九瓣出,故春意深,称“九九消寒图”。《九九祛寒图》有三种图案,分别是人物、圆圈、梅花。
酿造米酒。传统的姑苏家庭会在冬至夜喝冬酒,用糯米或黄米加桂花调制。
吃汤圆。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冬至是必须的食物,“圆”是“团圆”和“圆满”的意思。冬至吃汤圆也叫“冬至 round”。民间有个说法,吃汤圆老一岁。
吃烧腊与姜饭。南方有些地方在冬至日吃烧腊。冬至日,烤制的烤肉成为两广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意味着加餐和陈年。冬至日,吴川人有冬至“吃姜饭”的习俗。
吃番薯汤果。在宁波的传统习俗中,红薯汤和水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范”和“范”是谐音。在宁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红薯意味着“翻”掉过去一年的所有霉运。唐果,类似汤团,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没有馅。唐果也被称为紫苑,这意味着“团聚”和“完美”。宁波还有一句话叫“喝汤老一岁”。宁波人做红薯汤习惯加酒。在宁波话中,酿酒又叫“浆板”,“浆”在宁波话中与“上”谐音,是其“高财运”、“高幸福”的好颜色。
吃饺子。中国北方很多地区,每年冬至日,都有吃饺子的习俗。在中国北方,人们在这一天吃饺子,因为饺子意味着“驱寒”。至今民间流传着“冬至胡作非为饺子碗,冻掉耳朵也没人管”。
喝羊肉汤。冬至还有吃羊肉的习俗。相传,这种饮食习俗起源于汉代。汉高祖刘邦在冬至上吃熟羊肉,大受敬仰。从此,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如今,一些地区仍保留着这种饮食习俗。每次冬至,四川都迎来喝羊肉汤的高峰期。人们认为喝羊肉汤可以取暖,抵御当地湿冷的环境。
大寒的习俗
大寒的风俗有大寒迎年、吃糯米饭、尾牙祭、吃腊八粥等。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
1、大寒迎年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大寒节气由于近年,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腊味年肴,准备年货,因为春节就要到了。作为年尾最后一个节气大寒,家家都在忙过年,这就是“大寒迎年”的风俗。所谓“大寒迎年”,就是大寒至农历新年这段时间,民间会有一系列活动,归纳起来至少有十大风俗,分别是:“食糯”、“纵饮”、“做牙”、“扫尘”、“糊窗”、“腊味”、“赶婚”、“趁墟”、“洗浴”、“贴年红”等。
2、吃糯米饭
大寒广东民间形成吃糯米饭的习俗。大寒来临前,家家户户煮上一锅香喷喷的糯米饭,拌入腊味、虾米、干鱿鱼、冬菇等,以迎接传统节气中最冷的一天。糯米味甘、性温,食之具有御寒滋补功效。
3、尾牙祭
尾牙祭我国南方一些地方的风俗,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人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所谓二月二(古时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年尾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做牙”,亦称“做牙祭”,原本是祭祀土地公公的仪式,俗称的美餐一顿为“打牙祭”即由此而来。民间有全家坐一起“食尾牙”的习俗。现代企业流行的“年会”即是尾牙祭的遗俗。
4、吃腊八粥
腊八节是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节日,这节日习俗是吃腊八粥。腊八这天喝腊八粥这一习俗的来历和佛陀成佛有关,清代苏州文人李福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在我国北方,有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