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门上贴的符什么时候贴 午时符辟邪消灾
中华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这历史长河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统习俗,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习俗,而在不同的地区风俗习惯也存在着差异,端午节的时,南北方在习俗上也有所差异,像南方广东就有“贴午时符”而北方则有“佩戴五毒铜钱”的习俗。
五月五日午时贴“午时符”
古代端午时节,百姓为辟邪消灾,有贴午时符的习俗,午时符需使用黄纸条,上面用朱砂写上“五月五日午时书,官非口舌疾病蛇虫鼠蚁皆消除”等字样。午饭后,家家将“午时符”贴于屋上,以示辟邪。在大门上悬挂菖蒲、凤尾、艾叶等,并扎上一束蒜头,涂以朱砂避邪。也有些人家还在门上贴上用黄纸写的小对联:“艾旗迎百福,蒲剑斩千邪。”此俗在南宋时已广泛流传到各地。吴自牧《梦粱录》:“士宦等家以生硃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自舌尽消灭'之句。”也有“以青罗作赤口白舌帖子,与艾人并悬门相,以为禳桧”(见周密《武林旧事》)。
端午画“王”驱避虫害
端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间有传统习俗,在端午时使用雄黄酒涂抹小孩子的额头,如此可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等谓可却病延年。”
端午节的由来
古代传统习俗的起源,大致都可归结于天地或祖先信仰,古老的传统节日大都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等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先秦时代端午节的节俗活动鲜见于中原文献记载,就现存文献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关于端午节的相关文字记载,“端午”二字,最早出现在晋代的《风土记》中,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